百度统计
随缘自适,心静才能不浮躁(7)
随缘自适,心静才能不浮躁(7)
静下心来,倾听世界的声音
(一)
我们是否在寂静的初晨,听见窗外的雨声淅沥;是否在安宁的山冈,听见山间的松涛阵阵;是否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听见沙漏里轻轻流动的响声:这就是生命的留声,最真切,最自然,也最感人。
她是个小小的女孩,自父母离异以来,一直和父亲住在一起,但是因为父亲的工作非常忙,根本没有多少闲暇时间来陪她玩耍,甚至连说上两句话也很难。因此小女孩总是一个人趴在窗台上发呆。父亲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也确实无暇将此放在心上。
某一天,她跑到父亲书房里唤父亲出去听鸟叫,可父亲忙得抽不出身。父亲觉得把时间浪费在这样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实在非常可惜,于是拒绝了她的请求。她哭闹着哀求父亲,但忙碌的父亲更加烦躁了,说她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了,要做个懂事的乖孩子。小女孩委屈地离开了书房,之后一连好几天,小女孩也没有再去打扰父亲。
其实父亲也心疼女儿,但是如果不努力工作,又怎么能够给她很好的生活呢?这一天,他检查女儿的作业本,发现一页上写着寥寥的几句话:“爸爸,您为什么没时间和我说说话呢?我很伤心。您为什么不愿意听听小鸟的叫声呢?小鸟也会伤心的。”女儿那稚嫩的文字像一把温柔的刀子,刺痛了他那颗忙碌了太久的心灵。
我们总是如此,不愿意静下心来倾听别人说了些什么。我们习惯在喧嚣浮躁中大声呼喊和喧哗,习惯在人群中各抒己见,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很多时候,倾听才是证明自己存在最好的办法。每个人都渴望世界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希望自己才是人群的焦点,是人生舞台上的演讲者,而不愿意成为别人的听众,做一个衬托者。
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十足的社会人,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做不完的工作中去,每天都为着生活四处奔波,每天都为着生计辗转踌躇,以至于根本不会想到要静下心来听一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端上一杯茶坐在窗台听风听雨听世界,没有时间在夜空下听星月的私语,没有时间在林间听鸟叫虫鸣。人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我们根本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倾听上。烦琐的生活迫使人生轻易就走向浮躁,迫使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我们不愿意静下心来听一听大自然最真实的声音,不愿意让自己有一个更加特殊的交流环境,不愿意让自己的内心接受澄明境界的洗练。
(二)
生说,睡莲十分娇柔,总是于无声无息中绽放。结果有个来自山村的学生对他的说法进行了更正,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听到过睡莲开花发出的声音。生物学家认为这不可能,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个乡村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值得赞赏,但是若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说,无疑是一个可笑的低级错误。
这个同学却一直努力辩解自己真的听到过睡莲花开的声音。他的执著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注意,生物学家于是决定进行一次试验。他拿着含苞待放的睡莲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屏住呼吸,细心倾听;结果等到睡莲花开放的时候,他当真听到了“叭、叭、叭”的轻微声响,此时他才知道自己竟然差点在浮躁中遗失了真理。
《菜根谭》中说:“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这是寂静淡然中与天地自然的一种心灵交流,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意趣。一个人浮躁地追求自我的成功,在众生的仰望中纵横人生,然而是否也时常会感觉到世界的冷漠?是否感觉到与日俱增的孤独?是否感觉到心灵上日渐积淀沾染的沉重?
每个人都积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社会发言权,然而生命其实无须赘述,我们也不必介意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当一个别人的世界的听众。其实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听的人。人生智慧的生成往往是由听得来的,因为善于聆听的人总是能够静下心来体验世界和人生的真谛,于寂静中品味出生活的全部真相。浮躁的人喜欢诉说,而且只是带着嘴巴去说而已,但是倾听往往能够激起心灵深处最直接的共鸣。
生活不是与自然隔膜得太深,而是我们在浮嚣的社会中陷得太深。我们习惯了灯火阑珊处的浮华,习惯了车水马龙中的喧嚣,也习惯了市井繁华里的聒噪。我们习惯了在浮躁的社会环境里与别人一同共鸣,然而生活的真谛正现于心与自然交流的所得,倾听中能够察觉人情冷暖,能够洞悉人间百态,能够感知人生的余味悠扬。人生或许应该像煮茶一样,历经沸腾与浮躁,历经翻滚和浮沉,最终也还是要归于恬淡和宁静,只散发着一缕缕的清幽淡香,让人回味静享。
人生要更加淡定平和一些,从自然中而来,也当回归到自然中去,于尘世之外聆听天籁,于浮躁之外倾听静谧。纵情山水之间,才能忘情于山水之间;倾听山水土石、草木虫鱼,才能忘却尘世的种种烦恼,回归到最初的宁静中去。告别尘世喧嚣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寻求人生的极致,而是为了找回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漫漫人生路上,当听得一夜的雨,来洗尽一世的尘心。
(一)
我们是否在寂静的初晨,听见窗外的雨声淅沥;是否在安宁的山冈,听见山间的松涛阵阵;是否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听见沙漏里轻轻流动的响声:这就是生命的留声,最真切,最自然,也最感人。
她是个小小的女孩,自父母离异以来,一直和父亲住在一起,但是因为父亲的工作非常忙,根本没有多少闲暇时间来陪她玩耍,甚至连说上两句话也很难。因此小女孩总是一个人趴在窗台上发呆。父亲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也确实无暇将此放在心上。
某一天,她跑到父亲书房里唤父亲出去听鸟叫,可父亲忙得抽不出身。父亲觉得把时间浪费在这样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实在非常可惜,于是拒绝了她的请求。她哭闹着哀求父亲,但忙碌的父亲更加烦躁了,说她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了,要做个懂事的乖孩子。小女孩委屈地离开了书房,之后一连好几天,小女孩也没有再去打扰父亲。
其实父亲也心疼女儿,但是如果不努力工作,又怎么能够给她很好的生活呢?这一天,他检查女儿的作业本,发现一页上写着寥寥的几句话:“爸爸,您为什么没时间和我说说话呢?我很伤心。您为什么不愿意听听小鸟的叫声呢?小鸟也会伤心的。”女儿那稚嫩的文字像一把温柔的刀子,刺痛了他那颗忙碌了太久的心灵。
我们总是如此,不愿意静下心来倾听别人说了些什么。我们习惯在喧嚣浮躁中大声呼喊和喧哗,习惯在人群中各抒己见,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很多时候,倾听才是证明自己存在最好的办法。每个人都渴望世界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希望自己才是人群的焦点,是人生舞台上的演讲者,而不愿意成为别人的听众,做一个衬托者。
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十足的社会人,每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那做不完的工作中去,每天都为着生活四处奔波,每天都为着生计辗转踌躇,以至于根本不会想到要静下心来听一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端上一杯茶坐在窗台听风听雨听世界,没有时间在夜空下听星月的私语,没有时间在林间听鸟叫虫鸣。人生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我们根本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倾听上。烦琐的生活迫使人生轻易就走向浮躁,迫使我们与自然渐行渐远。我们不愿意静下心来听一听大自然最真实的声音,不愿意让自己有一个更加特殊的交流环境,不愿意让自己的内心接受澄明境界的洗练。
(二)
生说,睡莲十分娇柔,总是于无声无息中绽放。结果有个来自山村的学生对他的说法进行了更正,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听到过睡莲开花发出的声音。生物学家认为这不可能,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个乡村同学丰富的想象力值得赞赏,但是若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说,无疑是一个可笑的低级错误。
这个同学却一直努力辩解自己真的听到过睡莲花开的声音。他的执著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注意,生物学家于是决定进行一次试验。他拿着含苞待放的睡莲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屏住呼吸,细心倾听;结果等到睡莲花开放的时候,他当真听到了“叭、叭、叭”的轻微声响,此时他才知道自己竟然差点在浮躁中遗失了真理。
《菜根谭》中说:“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这是寂静淡然中与天地自然的一种心灵交流,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意趣。一个人浮躁地追求自我的成功,在众生的仰望中纵横人生,然而是否也时常会感觉到世界的冷漠?是否感觉到与日俱增的孤独?是否感觉到心灵上日渐积淀沾染的沉重?
每个人都积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社会发言权,然而生命其实无须赘述,我们也不必介意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当一个别人的世界的听众。其实最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聆听的人。人生智慧的生成往往是由听得来的,因为善于聆听的人总是能够静下心来体验世界和人生的真谛,于寂静中品味出生活的全部真相。浮躁的人喜欢诉说,而且只是带着嘴巴去说而已,但是倾听往往能够激起心灵深处最直接的共鸣。
生活不是与自然隔膜得太深,而是我们在浮嚣的社会中陷得太深。我们习惯了灯火阑珊处的浮华,习惯了车水马龙中的喧嚣,也习惯了市井繁华里的聒噪。我们习惯了在浮躁的社会环境里与别人一同共鸣,然而生活的真谛正现于心与自然交流的所得,倾听中能够察觉人情冷暖,能够洞悉人间百态,能够感知人生的余味悠扬。人生或许应该像煮茶一样,历经沸腾与浮躁,历经翻滚和浮沉,最终也还是要归于恬淡和宁静,只散发着一缕缕的清幽淡香,让人回味静享。
人生要更加淡定平和一些,从自然中而来,也当回归到自然中去,于尘世之外聆听天籁,于浮躁之外倾听静谧。纵情山水之间,才能忘情于山水之间;倾听山水土石、草木虫鱼,才能忘却尘世的种种烦恼,回归到最初的宁静中去。告别尘世喧嚣的我们并不是为了寻求人生的极致,而是为了找回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漫漫人生路上,当听得一夜的雨,来洗尽一世的尘心。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